2.26.2008

趙與史蒂夫的對話

赢利的圖像 「也就是說學習有四個層次:理解、知不足、運用,和觸類旁通。」

史蒂夫對自己的回答有點沾沾自喜,但他的頭腦卻一直在思考,「實際上,還有第五個層次。」他說。

「是甚麼?」

「藝術。」

2.20.2008

1/30 機會打死你的小狗,打不死賠一千萬,要試嗎?

閒著無事讀到了一篇叫《如何選擇折現率?(七)》的文章,不巧文章不讓發表意見,所以在這裡寫點東西聊聊。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假如一件事情出現的壞結果非常、非常壞(像是兒子有三十分之一的機會給手鎗打死、或是投入的五萬多元本金因公司倒閉而血本無歸),那麼,打死也別做這檔子的事。

作者說:「風險不會因為高報酬而降低」這是對的。可是這跟我們做不做這檔子事有沒有關係呢?俗語說:「殺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作出投資決策的準則應該是預期報酬,而非絕對報酬。##ReadMore##

用兒子做例子有點殘忍,讓我們用小狗做例子好了。整個情況是,有人說,給你五把各有六個彈孔的手鎗,要你任選一把對著最愛的小狗打一發。要是小狗死不了的話,賞你一千萬。

我們先給小狗定一個價。當它值一百億好了。那麼,這個賭博的預期報酬便是 (29/30 * 10,000,000) + (1/30 * - 10,000,000,000) =  -323,666,666。負的預期報酬告訴我們,千萬別幹這事(或者精確一點,長遠來說,幹這事會讓你血本無歸)。

現在你告訴我,小狗是街邊買回來的,不值那麼多,就一千元。現在我們的預期報酬變成 (29/30 * 10,000,000) + (1/30 * - 1,000) = 9,666,633。正的預期報酬扯一扯我們的衫角:「值得一試。」(或是,長遠來說,幹這事愈多愈好)

單看最壞結果的絕對報酬而迴避這項投資會讓人錯失一些美妙的機會。以巴菲特為例,在投資富國銀行之前他也有考慮到富國銀行會出現擠提或是倒閉的風險。但那些風險非常不可能發生(對預期報酬的影響有限),而且就算發生了,富國銀行也有能力保持盈利的狀況。所以算是划算的投資。

用上預期報酬的模型,除了可以決定該不該做之外,也可以替不同的投資項目作出比較,而且當然是預期報酬愈高愈好。

不過有關文中另一個命題「你無法藉由較高的折現率來補償風險」,我還不是搞得十分清楚。所以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