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2008

股市賺的錢從何而來?

在論壇那邊有人問起股市賺的錢是從何來的。我忍不住祭出了林園的說法。他在給北大學生的演講中提到:

這個錢我們賺的是誰的呢?我認為賺的是賺錢企業的錢,我們投資的公司的錢,它賺的錢,我們股市給它一個市盈率的放大。股市給了一個PE的放大。賠錢的人是賠的什麼呢?是企業經營不好,公司賠錢了,你作為它的老板肯定要賠錢,所以就是PE的負向放大。最終我們投資股市的本質,就是你投資賺錢的企業,根就是投資企業。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也跟諸位大師的理念不謀而合。既然我們買了股票,是公司的股東,我們賺的錢自然是公司賺的錢。這當中沒有甚麼可疑的,而且也明確道出投資要找好公司的道理。##ReadMore##

有位朋友接著回覆,股價反映的是盈利預期。當然,這樣說也對。正如凱因斯說過的,股市就像一個選美大會。參加者要從一百個女孩的照片中選出六張。假如你選出的跟最多人選的六張一樣,那你便可以得到大獎。於是乎,一個聰明的人會知道,他選的並不是自己覺得漂亮的,而得是其他人覺得漂亮的。當他寫下答案時,他旁邊另一個更聰明的人在想,他要選的不是自己覺得漂亮的、也不是別人覺得漂亮的,而是別人覺得別人也覺得漂亮的。他身旁另一個更更聰明的人這時也在想... 如果我得使用盈利預期理論,那我就得猜度別人對盈利的預期從而決定現在的價格。再狠一點,我還得猜度別人對盈利的預期的預期而佔一個先機。而我寫這句話時腦袋已經亂了。

之後還有位朋友認為,「股市其實是"二手交易市場". 贏和輸只是買賣相方間的財富轉移」。這個我直覺上不太認同。就算它是對的,我也想不出來它可以怎樣指引我投資?專門找一些蠢蛋重倉的股票跟他們博奕?

情況不同,道理也不同。為甚麼我們想要知道股市裡賺的錢從何而來?還不是為了多賺一點嗎?既然是這樣,那就選一些有指導性的、具操作性的理論來學習。噢,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實用主義者了。實用主義是甚麼?不就是小平同志講過的:「不論是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

4.07.2008

「先生,我們正在處理你的密碼...」

今天早上接到一個電話,對方一開口便自稱是銀行打來的:「X 生,有關你之前託我們處理那個帳戶的密碼的事情...」

聽到這裡,感到有些不妥。一來銀行通常是不會主動打電話來的;二來他提及甚麼密碼,是不是想乘我不覺套取密碼去犯事呢?

一念及此我便說:「應該沒有這樣的事情,拜拜!」心中邊暗讚自己應對能力驚人,邊盤算著想告訴銀行他們的名稱給盜用了。

幾個小時後,又接到另一通電話。「x 生你好,我們是銀行打來的。請問你們這是不是有個叫 XX 的人?」我答是,但他不在。「那他之前託過我們處理網上銀行的密碼的。這樣好了,我先把資料寄來讓你們看看吧。」我只有應諾的份兒。「拜拜!」

這好了,看起來早上的電話是真的。不巧他說的沒說服力,讓我以為他是壞人。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受到錯判心理學的影響,太快而草率的將職員及騙徒聯繫起來,阻礙了別人寶貴的辦工時間。還好這不是甚麼吃緊事,不然就讓大家都麻煩了。

錯判心理學,你今日「賴」左野未?(粵語;你今天領教過沒有?)

4.06.2008

錯判心理學

我幾乎是完全違反自己的意願來學習有關人類錯判的心理學的;我一直在抗拒它,直至發現我的態度害我損失了太多錢,並且減少了幫助我愛的人的能力。

- 查理芒格

人類大腦的構造以及遺傳下來的習性在進化上有著莫大優勢,使人類成為萬物之靈。可是我們的思考模式卻同時存在大量缺陷,讓我們不能準確審時度勢,作出最佳的決策。錯判心理學(Psychology of Misjudgment)是芒格提出,研究錯判的成因的學問。以下羅列出一個不完全清單,簡介二十八個錯判心理學的成因:

  1. 草率聯想 - 自動將外界刺激跟痛楚或快樂連繫起來;包括從某些壞東西或好東西聯想到喜歡或不喜歡某樣東西。包括因為事情看起來差不多就下結論說它們是一樣的。同時對「波斯信差症候群(Persian Messenger Syndrome)」心有戚戚然 - 也就是不願去傳遞壞消息。
  2. 了解獎勵和懲罰的力量 - 人們總是重覆做他們得到獎勵的事情,並避免做會受到懲罰的事。
  3. 低估來自切身利益和動機的偏見
  4. 自利偏見 - 對自己的能力和前景帶過份正面的想法。包括過份樂觀。 ##ReadMore##
  5. 自我欺騙和否定 - 扭曲現實以減少痛楚或增加快樂。包括一廂情願的想法。
  6. 傾向一致的偏見 - 抱著之前的努力或是觀念不放,就算並不合符最大利益或是出現不利證據還是這樣。包括認同偏見 - 尋找支持我們行動和信念的證據,對相反的證據卻視而不見。
  7. 剝削症候群的偏見 - 對一些我們被拿走或是「失去」的東西過份反應(包括念念不忘或是高估其價值)。
  8. 現狀偏見或「甚麼也不做」症候群 - 讓東西保持原狀。包括最小化付出以及樂於採用默認的選擇。
  9. 缺乏耐性 - 覺得現在比未來重要。
  10. 來自嫉妒或妒忌的偏見 。
  11. 因反差比較而曲解事實 - 不是根據事物本身,而是根據同時或同地出現的東西來判斷或感知某些事物。同時低估了時間帶來的後果和緩慢的改變。
  12. 錨定偏見 - 過份看重一開始已有的資料,並以此作為未來決策的依據。
  13. 被鮮明的或是最新的資訊過份影響。
  14. 省略及重點盲 - 只看見引起我們注意的刺激,忽視重要的缺失資料或是整個重點。
  15. 因互惠而導致的偏見 - 對於曾給我們好處的人總是想加以報答。
  16. 因為喜歡而導致的偏見 - 相信、信任以及同意我們喜歡或認識的人。包括因為想得到社會認同(或害怕失去)而導致的偏見。同是也有因為不喜歡而導致的偏見 - 傾向於迴避及否定我們不喜歡的人。
  17. 受社會認同過份影響的偏見 - 模仿大眾或同伴的行為。
  18. 受權威過份影響的偏見 - 相信並服從感知上的權威。
  19. 合理化 - 為結果製造解釋。包括太快下結論。同時認為發生過的事件比它們實際上更為可預見。
  20. 尊敬理由 - 因為別人給了一個原因就草率地答允要求。包括低估了給出原因的力量。
  21. 先相信,後懷疑 - 當分神時,容易相信不正確的事。
  22. 記憶限制 - 選擇性和錯誤地回憶。包捉受建議影響。
  23. 「沒事找事幹」症候群 - 在沒有理由的情況況行動。
  24. 「沒事找事說」症候群導致的心智混亂 - 當沒有東西說的時候覺得要說些東西。
  25. 情緒覺醒 - 在激動的情緒下匆忙下判斷。包括過份誇大未來事情的情緒影響。
  26. 壓力導致的心智混亂。
  27. 物理或心理痛楚、或是化學物品導致的心智混亂。
  28. 受許多心理傾向同時作用而導致的偏見。

這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解釋別人為甚麼會這樣做,並且提醒我們不要受蒙蔽而作出不適當的決定。

[本篇內容主要摘錄自《Seeking Wisdom》第二章第一節]

4.05.2008

馬克斯與索羅斯

今天晚上的電視節目《閱讀解碼》講起投資理財書的熱潮。主持人提起馬克斯留下的巨著名字叫《資本論》,可是他本人晚年卻窮困潦倒,得靠好友接濟。馬克斯的母親每念及此,都說寧可孩子創造資本,也別只懂書寫資本。

相反,因亞洲金融風暴而名噪一時的索羅斯,因為投資有道,多次在國際金融風雲中大有斬獲,因而從八十年代開始,每年捐出鉅款支持開放社會運動。近年退休後更是全心投入其中。馬克斯和索羅斯兩人皆有做一番大事的志氣,差別只在理財是否有道,卻成就了兩段迴異的人生。

4.04.2008

炒輪致富

最近不約而同聽見兩則炒輪「致富」的故事。第一則發生在一月二十二日,某家國內大型券商的主管把炒輪炒來的二千萬變成了二百萬,幾年牛市賺來的一下子賠回去了。另一則發生在我身邊,也許也是差不多的時節。有個同學拿十萬元炒出第一個一百萬,但因為外遊數天沒有緊貼市況,一百萬最後又變回十萬。

投資秘技有簡有繁,但要致大富發大財,萬不可忘記的是複利的力量。小投資變大投資、小公司變大公司,靠的都是複利的力量。連愛因斯坦都說複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蹟。而複利的力量所倚靠的,則是時間和耐性。

複利的力量得等得夠久,才看出它的偉大。號稱中國股神的林園投資股市近二十年,他說最近幾年賺的錢,幾乎是過去這麼多年賺的總和。為甚麼?資本基數滾大了,同樣的回報率,絕對回報也當然更多。老婆婆儲錢買匯豐安享天年的故事我們都聽多了,不是嗎?

拿時間值的觀點來說,窩輪和他的衍生工具家族簡直是致富的天敵。沒錯,窩輪也有時間值,可是這個時間值是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少的。而到期日更正正是為窩輪投資期限定了個死期。任你買的中壽 call、中移動 call 正股將來前途如何無何限量,一切與你無尤。市況不好時,你只能望著窩輪價值逐天消逝,而後一命鳴呼,空遺恨...

4.03.2008

自由

早上去 Y 那兒,討論項目的最新進展;中午也沒有吃飯,就去另一位 Y 那兒,匯報第二個項目的進度。Y 走後,又跟那兒的老板 K 聊了幾句,認識一下他們新的 Sales Director R,談談有甚麼可能的合作。大概是四時左右,回公司拿信,之後順道去了九記,叫一碗牛腩伊。

最近在看萬通老總馮侖所寫的《野蠻生長》。書中他說,做老闆後有三件事,覺得自由了。是哪三件?曰:自己決定何時上班、自己決定發多少工資、自己決定去哪兒。再加上另外三件:不算小錢、不算時間、不算是非。這就是快樂了。

老實說,一個老闆的自由還得是客戶和同事們給的(成功也是)。如果不能很好的調配人手,實現對客戶的承諾,甚麼事情都得做,還自由個屁!可是假如事情做得不錯,那自己決定計較或是不計較一些事情的權利還是有的,而這也的確帶給人很大的滿足感。

今天跑了大半天,看著眼前這碗小小的牛腩伊,真的很快樂。

忽然想起了黃易不只一次說過的那個故事。他說,有個人在沙漢裡,缺糧缺水還被動物追,逃了好久卻不小心掉進一個大洞裡,在崖邊撐著,快死了。這時候,他看見一個蜂巢,一滴滴蜜糖在掉下來。他想也不想,全心全靈全意的伸頭出來品嘗那蜜...

4.01.2008

兩種企業

也許這是個粗淺的對比,但我發現中國和美國分別存在兩種企業的典型:在中國,有種企業擅長資本操作,它們的願景不鮮明,端的就是一部賺錢機器;在美國,另一種企業則是因為理想而建立,在全球的範圍內確立了地位,好比一家百年老店。##ReadMore##

中國式企業家似乎都對「金融」二字特別敏感,對「資本操作」趨之若鶩。我看過一篇郎咸平分析長和系企業的文章,結論就是整個長和系企業就一個資本運作的平台,李嘉誠逐一將現金流回籠時間、回報率等都有所不同的投資,像 3G 、貨櫃碼頭、房地產、能源等,置放於平台之上。「上海和黃」復星也差不多。我們都知道復星甚麼都搞。按郭廣昌自己的說法,復星集團是「是投資銀行業務為中心的金融產業平台」。還有專門生產汽車零件的萬向也成立萬向金融、以及國美的「類金融模式」,似乎都證明了中國式企業家心底裡的一些傾向。

美國式企業家則通常有一個理想,對本業比較心無旁鶩。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而且你不難就可以說出他們的願景。說微軟或谷歌,肯定是和資訊科技有關的。沃爾瑪是跟便宜的日用品有關的,星巴克則是好喝的咖啡。他們似乎都不急著掙錢,可是賺的卻都是大錢。

表面上看這是「多元化 + 金融/專業」的類分,但更深入的類分卻是願景的有無。我很奇怪在長江的網頁上都找不到他們的願景。復星好一點,他們要做「各種向上成長力量匯聚的推動者」,但這個聽著就是聽著,沒甚麼感覺。微軟的願景很好找,大大的寫著「幫助世界上的人和企業發揮他們的潛力」,而我也可以從他們的產品裡感受出來。搞一間多元化(最好還有金融子公司)的企業成就感很大不錯,但真正成為神話的通常是那些願景鮮活而且專心做事的公司。

(王石是我最敬佩的企業家,而他一手帶大的萬科則是一間專業房地產開發商,是為行業的龍頭。在日本,孫正義的 SOFTBANK 也可算是多元化經營的代表,可能是孫正義本身的能力,這些多元化企業卻又很好的調合在同一個主題之下。而沒有願景卻搞得有聲有色的企業,我馬上想到的是巴菲特的巴郡。可是巴菲特和芒格都幾近神人,他們的願景就是對生命的實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