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008

Mohnish Pabrai - 創業家並不偏好風險 - 他們是套利者!

Mohnish Pabrai 是美國一位出色的價值投資者。他稍早時候的著作《Mosaic: Perspectives on Investing》大部份的文章都曾在網上發表,並由熱心人搜集並命名為《Poor Man's Mosaic》。我嘗試將其中一部份翻譯以饗網友。所有的功勞應歸功於作者 Mohnish Pabrai 及其它網上的編者。

去年,前哈佛教援 Amar Bhide 寫下《新商業的起源和演化》一書,內容源自上百個跟 Inc. 500 行政總裁圍繞創業精神這頭難以捉摸的野獸的訪問。他的結論跟直覺大相逕廷,所有想創業的人和打算投資於新創企業和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都應該一看。

Bhide 的研究顯示幾乎所有新創企業都會掉進兩大個種類:邊緣新創企業(例如:理髮店、草坪料理、等等)和有前途新創企業(例如:微軟、HP、等等)。邊緣新創企業的不確定性低、投資要求低,利潤也低。有前途新創企業則有著很高的不確定性,低的投資要求以及看起來不高的利潤。不過,兩種類形都有種兩點相同的地方:他們都是低風險及套利導向的。這跟「創業家都是冒險家」的傳說不一致。當蓋茨離開哈佛並成立微軟,他的機會成本很低。在勞力市場中他的價值也許不是那麼高。不過,假如微軟真的失敗了,他可以回到哈佛完成學位。他面對著不確定性和分歧,但不是風險。

風險回報公式
考慮這個例子:一個熟練的理髮師留意到她家 24 哩半徑範圍內都沒有任何理髮店。她搜括掉自己的積蓄並開了一家很簡單的理髮店。她失敗的風險是很低的,因為人們得理髮而他們最少得駕 24 哩的路程。

因為這個引人注目的前提,不旋踵她就得到一個穩定成長的客戶群。她幾乎沒有任何風險,因為如果這門生意失敗,她回到另一家理髮店工作就可以了。有利的一面比替別人工作好,雖然結果不太可能成為另一個財富 400 的企業。本質上,她參與了一次套利。套利的「差價」是她跟第二家理髮店 24 哩的距離。當她愈來愈忙,另一個有大志的理髮師就會在 12 哩外開另一家理髮店。另一家會在三哩外開張,如此不斷。最後,市場變得有效率,而理髮店內椅子數目的淨變動如配合人口的改變。

當蓋茨和 Allen 在 1975 年創辦微軟,他們唯一的產品是 8080 Basic 編譯器,而這還只可以在 Altair 電腦上運行。那時候,他們是這個利基市場裡唯一的供應商。類似地,HP 以聲頻震動器這種沒甚麼需求的產品起家。兩家公司本質上在相應的市場裡都是套利者。他們賺取「差價」,直到其他競爭對手出理。兩者當初都沒有甚麼計劃讓他們變成今天的樣子。他們不過是想變得資源豐富並且活下來。

套利根據定義是低風險的活動,並通常有一個稍為高於風險的回報。假設在倫敦黃金的價格是每安士 $275 而在法蘭克福是 $280,套利者可以馬上在倫敦買入黃金並在法蘭克福賣出,直至差價最後跟交易成本相等。

不過一位精明的投資者 - 不論是正在研究 1975 年的微軟或是我們那家有著 24 哩優勢的理髮店 - 通常不是在找尋甚麼套利差價。巴菲特簡潔地說過:「投資的關鍵是... 決定任何一家給定企業的競爭優勢以及這個優勢的持久力。」我們的理髮店在成立的時候有著美妙的競爭優勢,但這個優勢是不持久的。所以它是個差的投資。類似地,製作另外一個給 Altair 運行的 Basic 編譯器的進入壁壘幾乎不存在。

給創業者和投資者的好消息是套利差價有時可以持續上幾年。有足夠的時間的話,可以建成一些像是品牌、規模、忠心的客戶這樣的持久的壁壘。無論如何,Bhide 的研究清楚地顯示出多如牛毛的新創企業其商業模式不過是套利。任何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在新創立的時候都是不存在的。

微軟和 HP 都初創的時候都不會通過巴菲特的可持續競爭優勢測試。要長大,兩者都從一個優勢跳到另一個 - 沒有經過甚麼計劃和分析。任何一次錯誤都足以致命。

誰失敗?
不過,許多公司卻無法成功從一個套利機會跳到另一個,所以最終消失了。那些選擇不去轉換的保持細小。美國政府數據顯示每年上百萬的新創企業中有 60% 在六年之內倒閉。最重要的是,那些成功的生存者數目依舊不多。

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通常是不可預測和低概率事件的結果,比如說 IBM 找上微軟去賣給他們一套 PC 上的作業系統,而這時候微軟根本沒有做過甚麼作業系統。這些事件沒有往績可尋,而且在新創企業成立之際不能預測。它們只在少數人身上發生。當一家新創企業得到一樣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投資者又可以用低於內含價值的價格買進時,上車吧。

由於創業家都是套利者,他們不停留意著那些有持續優勢的公司。他們接下來會為自己找方法去切下一片競爭優勢。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非常態的東西,非常旱見。當可口可樂創業時,它給客戶提供一個非常高價值的獨特產品。這飲品非常受歡迎。調製可口可樂並不是甚麼高科技科學而很快各種各樣的「可樂」已經充斥市面。這些新的套利者打著低價的旗號,或是進入可口可樂仍未出現的市場。那時候,名字類似「可樂」的公司以雨後春荀般出現。許多人跟供應商要可口可樂,而供應商卻隨便地給他們其他牌子的可樂。可口可樂直到它的律師起訴其他競爭對手和供應商才解決掉這個問題 - 它把它們都趕離市場了。百事 - 總部設於加拿大 - 成功避過一劫並且在今天仍是可口可樂的主要競爭對手。

所以,世界上的可口可樂和微軟都正在受著成百上千的創業家的攻擊,以求殺出血路。

在另一本迷人的著作《活著的企業》中,Arie de Geus 留意到財富 500 公司的平均壽命略少於 50 年。財富 500 代表著那些避過錯誤並成功建立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

投資在多數的新創企業幾近於賭博。機率並不對投資者有利。所以非常重要的是,投資的時候要以 Ben Graham 式的「安全邊際」買進,從而可望在未來數年實現豐厚的回報。

沒有留言: